|
8楼

楼主 |
发表于 2008-1-17 23:48:36
|
只看该作者
(二)五侯杨令公之命
公元1115年,《水浒传》中的晁盖等人劫了杨志押送的十一担金银宝贝。把这些宝贝放到自己的七辆推车上时,亮灿灿的金光晃得他们睁不开眼睛。
金子真是好东西。完颜阿骨打也这么认为,在这一年的正月,他当上了皇帝,,雄心勃勃地说:
“辽以宾铁为号,取其坚也。宾铁虽坚,终亦变坏,惟金不变不坏。金之色白,完颜部色尚白。”于是国号大金,改元收国。
《金史》卷二
这一年八月,晁盖在梁山坐了第一把交椅。完颜阿骨打则亲征黄龙府,一个月的时间,就攻下了后来的岳飞一辈子都想攻克的地方。
“直抵黄龙府,与诸军痛饮耳!”岳飞的理想最终落空,在黄龙府痛饮过的只有公元1115年的金兵。
黄龙府确实是块风水宝地,根据《辽史》记载:“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,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,有黄龙见,更名。”
辽国太祖就是在这块风水宝地化作一条黄龙归天了,完颜阿骨打占了此地,无疑于挖了耶律家的祖坟。
天祚皇帝听说此事,“大惧,自将七十万至驼门。”亲自杀了过来。面对这么多正牌军,完颜阿骨打没有像晁盖等人那样,拔腿就往梁山泊跑,而是深挖壕沟,高筑堡垒,准备和辽国决一死战。
谁知道杀到半路,辽国自己老窝里有人造反,天诈皇帝一想:“攘外必先安内,撤!”
“敌退我追。”完颜阿骨打在追击之前,做了一番很精彩的战略部署:“彼众我寡,兵不可分。视其中军最坚,辽主必在焉。败其中军,可以得志。”
集中优势兵力,一举将敌人击溃,阿骨打用兵真呀么真如神。
自负的契丹人在战场上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这么大亏了,“死者相属百余里”,当年,能够让他们丢盔卸甲,溃不成军的,只有赵宋王朝的杨家将。而在公元1115年,“五侯杨令公之孙”已上二龙山当了土匪。
《水浒传》中,杨志出场,便报出了自己的家世:
那汉道:“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,五侯杨令公之孙,姓杨名志。流落在此关西。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,做到殿司制使官。
《水浒传》第十一回
五侯杨令公就是曾驻守雁门关八年,让辽军闻风丧胆的杨业。关于杨业的故事,在各种小说、评书、戏曲、影视中已经成为传奇。
《宋史》卷二七二记载,杨业本是北汉政权一名大将,“为保卫指挥使,以骁勇闻。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,屡立战功,所向克捷,国人号为‘无敌’。”在宋太祖赵匡胤全国统一大局已定的时,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“奉国归宋”的建议,遭到反对。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,并未变心投宋,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。后来,北汉战败,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。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,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。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,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,投降了宋朝。宋太宗因他“老于边事,洞晓边情”,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,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,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。实际上,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,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。
然而,虚衔最害人,这一点,公元1115年的杨志有刻骨铭心的感受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没有虚衔老都管的指手划脚,生辰纲也不会丢。他的祖上五侯杨令公也是让自己身边的虚衔潘美给害的。
那是在公元 986年,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,执意全面进攻契丹,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,三路大军同时前进,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,大败于歧沟关;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,也就不战而溃;只有潘美、杨业的西路军,出师仅两个月,便战果累累,收复了朔、寰、云、应四州之地,兵锋直抵桑乾河。但是,由于东、中两路守军的溃败,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。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,调集十万精锐,全力向潘、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。朝廷命令潘、杨率军护送朔、寰、云、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。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,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。杨业经过周密思考,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:先派人密告云、朔等州守将,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,令云州民众先出,我军到达应州时,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,这时,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,同时派骑兵接迎,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,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。
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,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。王侁说:“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?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!”杨业说:“不行,这样做,只有失败。”王侁阴险地说:“你不是号称‘杨天敌’吗,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,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?”
杨业无奈率军出发时,流着眼泪对潘美说:“这次出兵,必定失利,我是北汉降将,蒙皇上大恩,我愿以死报国。”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说:“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,我转战到这里,你们就出兵夹击,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。”
经过两场恶战,杨业寡不敌众,战败退到陈家谷时,王侁、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,杨业得不到接应,陷入重围。
业力战,自午至暮,果至谷口。望见无人,即拊膺大恸,再率帐下士力战,身被数十创,士卒殆尽,业犹手刃数十百人。马重伤不能进,遂为契丹所擒,其子延玉亦没焉。业因太息曰:“上遇我厚,期讨贼捍边以报,而反为奸臣所迫,致王师败绩,何面目求活耶!”乃不食,三日死。
《宋史》卷二七二
也许,祖上五侯杨令公身不由己的失败给了杨志血的教训,梁中书要派老都管和两个虞侯和杨志一起押送生辰纲时,杨志就直言禀道:“此十担礼物都在小人身上,和他众人都由杨志,要早行便早行,要晚行便晚行,要住便住,要歇便歇,亦依杨志提调;如今又叫老都管并虞候和小人去,他是夫人行的人,又是太师府门下公,倘或路上与小人别拗起来,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?若误了大事时,杨志那其间如何分说?”
尽管梁中书交代了让老都管和虞侯都统一听杨志指挥,但在黄泥冈最关键的时刻,两个人还是发生了冲突:
老都管喝道:“杨提辖!且住!你听我说。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公时,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,都向着我喏喏连声。不是我口浅,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,相公可怜,抬举你做个提辖,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,直恁地逞能!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,便是村庄一个老的,也合依我劝一劝!只顾把他们打,是何看待!”
杨志道:“都管,你须是城市里人,生长在相府里,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!”
老都管道:“四川,两广,也曾去来,不曾见你这般卖弄!”
杨志道:“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。”
都管道:“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!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?”
《水浒传》第十五回
此时的老都管,和非逼杨业迎战的王侁、潘美有何两样?事情失败后,他们选择的都是溜之大吉。不过,同是为赵宋王朝效命的杨家人,杨业和杨志却有不一样的选择。杨业是绝食自杀,杨志本来也想学他的祖上,以死谢罪来着,可转念一想:“爹娘生下洒家,堂堂一表,凛凛一躯。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,终不成只这般休了?比及今日寻个死处,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,却再理会。”
这时候,杨志已经不像当初王伦留他在梁山“怕辱没祖宗”了,如祖宗五侯杨令公九泉有知,看到自己这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后代在公元1115年上山当了土匪,非得气得再死一回。
历史上杨家人满门忠烈,和土匪根本没什么牵扯。唯一沾点边的,是民间传说中的穆桂英,早年间在穆柯寨从事“山贼这一很有前途的职业”,后来嫁给杨业之孙杨宗保,成了杨门女将,大破天门阵,十二寡妇征西,皆无据可考,都是戏里唱的。
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有一处经典唱段:“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, 头戴金冠压双鬓, 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……”
要论起来,民间传说中的穆桂英是杨业的孙媳妇,其实,最渴望在人生中唱这段戏的,是“指望把一身本事,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,也与祖宗争口气”的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志。
关于杨志,正史上罕见记载。《三朝北盟汇编》中提到了杨志的名字,没有提家世的问题,只说他是一个“招安巨寇”,曾在宋徽宗宣和四年随童贯伐辽,为先锋将军,靖康时又隶种师支援太原,与金军作战,败于盂县,不知所终。《大宋宣和遗事》中,杨志是押送花石纲的一名头领,后“入太行山为寇”。也写到了他卖刀的事,寥寥几笔而过。给人印象最深的,是他在等候结义兄弟孙立时那场失约的大雪:
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,在彼处雪阻。那雪景如何?却是:
乱飘僧舍茶烟湿,密洒歌楼酒力微。
《大宋宣和遗事》
都道是英雄落魄,如秦琼卖马,杨志卖刀。还有公元1115年在柴进家受到冷落的武松也是如此。然卖马的遇了单雄信,卖刀的遇了梁中书,打虎后当了都头,一下子就被万人景仰。他们都在机缘巧合之中寻到了一条出路。落魄也有了落魄的价值。
真正的大英雄生来便是落魄的,一直到死。胸中沟壑唯有国家兴亡,一腔热血只为民族荣辱,富贵荣华皆为眼云烟,他们卖的是命。
|
|